清华老教授用物理学找到了国足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5-07-29 02:23

  在日前的一次演讲大会上,这位研究物理学的老教授出人意料地聊起足球,列举了不少足球当中的物理知识,一时成了得到了不少球迷的关注。

  对于中国足球,曾在海外组织中外学生足球赛,并且带队拿过冠军的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缺乏的是足球文化。像健力宝队那样送几十个人出去,解决不了问题。”

  早在2014年,他就和其他几位学校的教授一起,制作了一门名为《足球运动与科学》的网络视频公开课程,每一年都有许多人报名听课。

  “到现在,参加过的人数大约有近3万人。”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目前,他还在着手将这门视频课程整理成书。

  让葛教授走红网络的,是他日前在一次演讲上所提到的足球中的物理学知识,听惯了战术分析的球迷颇有耳目一新之感。

  比如,为什么贝克汉姆踢出的“香蕉球”可以以诡异的弧线“拐”进球门?其实是因为旋转的球体在飞行中因马格努斯定律产生了偏转。

  而想要踢出突然下坠的“电梯球”,根据物理计算所得的抛物线,则需要让皮球初速度很高同时不要旋转。

  抢截球中间截球队员速度和角度的关系、一场足球赛平均每个人的触球时间、点球离球门距离和进球率之间的关系各种看似“不起眼”的数据,其实都已有人做过细致的研究。

  或许在球迷看来,这些偏向学术的足球物理研究,和实际踢球距离不小毕竟没有人会在传球的时候量一下防守队员的角度再决定传球力道。

  “其实(这些研究)主要的目的,还是对足球的一些现象给出物理上的解释,以此来给出技术的要领。我们了解了原理,就能知道怎么去踢。”葛惟昆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比如说电梯球,就要(让球)不转,要初速度高,就需要很强的小腿力量。踢香蕉球,就要脚内侧触球,增加对球的摩擦时间。不是要求球员懂物理,但这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教练员看了,应该会有帮助。”

  此前,他在海外求学、授课,生活过二十多年。在英国,他和当地人一起踢五人制足球,在美国和中国香港,则组织起了学生足球队,自己当教练。

  在美国时,他参与组织了首届中美学生球队的邀请赛,结果带领的球队最后1比0战胜耶鲁大学夺得了冠军。

  “我觉得我们可能对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有误解,并不是说小孩子就应该一天到晚都是踢球。金志扬教练跟我说过,青少年球员最后90%进不了职业队,又没有文化,前途不好。最后家长也不敢让孩子踢球,导致中国足球越来越差。”

  “日本教练冈田武史也说,中国小球员文化教育不够,逻辑思维能力不足。踢球的时候还可以,以后当了教练就会显现不足,导致越教越差。”

  虽然已经年过70,葛惟昆依然对足球兴趣满满。他是物理学教授,同时也是清华大学足球研究中心的成员之一,甚至自己还能上足球场试试身手。

  和所有中国球迷一样,他也盼望着中国足球的崛起,但对于中国足球的问题,他也毫不讳言。

  “足球应该是一个金字塔,光看塔尖是不够的。像健力宝队那样送几十个人出去,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要靠)现在广泛开展的校园足球。”

  在海外生活的过程中,他见识过当地足球文化的深厚,而中国足球,正如意大利少帅卡纳瓦罗说的那样,最缺乏的不是金钱,而是足球的文化和传统。

  “比如在德国,足球已经成了他们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他们的音乐一样。那里的教堂附近就常有许多老人唱歌,唱得非常好。而一到周末,足球赛事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在国内,足球俱乐部都是企业的名字,而在英国的俱乐部名称都是地名,地方意识很强。比如曼城,当年他们还没有现在这么厉害,但一样有大批的死忠球迷,(球迷)不会只看球队的成绩,哪怕降级到第二第三第四级别的联赛,也一样支持。”

  如今,国内也在普及足球文化上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推广校园足球、社会足球,以及增加球场设施的数量。在葛惟昆看来,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

  不过在当下,葛教授也说,“中超商业味道太浓厚,多少有一些不太健康。足球应该有高于商业的价值。”

  国家防减救灾委针对京冀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增调4.3万件中央救灾物资

  建起“超链接” 助力中国经济向新而行——“中国经济圆桌会”共话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异地直接结算、科技赋能让失能人员有“医”靠 社保“第六险”落地按下加速键

  国家防减救灾委针对京冀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增调4.3万件中央救灾物资

搜索